2019-06-04
「蕾絲產業再復甦 台南老店拚文創轉型」


蕾絲業曾經在80年代達到高峰,跟著台灣興盛的紡織產業一起成長,但隨著產業西進外移,讓蕾絲業快速凋零,但現在台南有一間蕾絲老店,堅持不願意吹熄燈號,除了將蕾絲與包包、絲巾來做結合之外,也開了文創概念店,要讓蕾絲的美好更直接地呈現在大眾眼前。

頭髮花白,今年70歲的老師傅在縫紉機前,將蕾絲仔仔細細車縫在布料上頭,光是一天她就能夠縫上400~500條,而這樣的工作一做就是半世紀,但老師傅在老闆的堅持下,沒有想過要退休。

台南蕾絲業者林淑珍:「這一方面,其實會有人力上的斷層這是我們比較憂心的,因為其實,台灣的產業是靠這些傳統產業 建立起來的。

林淑珍是台南這間在地經營近一甲子的蕾絲老店接班人,在他的研發室裡頭,靠得全是老師傅和資深設計師,持續不斷地為台灣蕾絲產業在打拼。

資深設計師 :「這邊正面,這塊是比較漂亮沒錯,怕是會比較重本。」
各式各樣的蕾絲花樣,透過和布料的相互搭配,顯得更加出色,如果你還不滿意,多的是能夠選擇的蕾絲樣本。

記者詹舒涵:「而在這些老舊木櫃上頭,蒐集的是將近一甲子的蕾絲樣本,只要你能在上頭找的到,現在都還能夠產製的出來。」

除了木櫃上頭滿滿的樣本,一本本厚重的樣本冊,更是從上一代就累積下的心血,但隨著後來的產業西進,已經從全盛時期 200~300家的合作廠商,到現在剩下不到100家,但當初不願意貿然前往對岸,在台灣苦撐的蕾絲老店,即便目前依然很艱苦 ,還是不願意輕言放棄。

台南蕾絲業者林淑珍:「你不能說你賺錢的時候就做,你不賺錢就不做,而是要去想說,怎麼樣轉型、轉變,然後可以讓這個產業能夠再持續維持,甚至再發揚光大。」

不再只做產業鏈的背後供應者,蕾絲老店在台南市區開了文創概念店,以蕾絲做成各式的配件,有帽子、絲巾、鞋子、包包,雖然通通剛起步,卻也開始貼近民眾的生活消費。

記者詹舒涵:「而這些非常漂亮的蕾絲,最早的時候到底怎麼編織出來的呢?可以看到上頭有好多的棒槌纏繞著絲線,所以最早的時候,就是靠手工來編織而成,光是這個棒槌,在全世界就有好幾百種。」

棒槌蕾絲老師張可宸:「 蕾絲的種類,目前比較有名的就是,丹麥蕾絲、比利時蕾絲,然後這種是俄羅斯蕾絲。」

教室裡頭,學生正聚精會神的跟著老師學著如何手做蕾絲。

台南應用科大在2002年,成立了全台灣唯一的刺繡研究中心,就是希望能夠培養逐漸凋零的相關人才。

台南應用科大學生:「本來是服裝科的,然後最近發覺越來越多蕾絲跟刺繡會應用在服裝上面,所以覺得算是未來的趨勢之一。」

台南應用科大學生:「就是蕾絲他有一些編織的概念,然後在我本身的創作上是會用到的。」

除了傳統手做 ,也有現代化的打版設計以及電繡相關課程,希望學生都能夠多方接觸。

台南應用科大刺繡中心主任蔡宜錦:「老一代的人,他慢慢退休離開這個職場,那在這一方面的技術就沒有辦法傳承,那也因為這些工藝技術,在進入產業的部份的人才的斷層,所以我們也希望把這項的技藝傳承下去。 蕾絲老店尋求轉型的路才剛剛開始,但人才培育卻非一朝一夕,如何讓年輕世代學著接觸甚至投入發展,才是傳統紡織產業應該思考培育的創新泉源。

回上頁